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:::
任務及簡介
歷史沿革
組織
使用指南

簡介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2009年公布了「世界瀕危語言地圖」,其中台灣有5種語言被列入極度瀕危,10種語言被列入滅絕等級。因此除了進行語言振興之外,亦需要積極的保存語言。Crystal(2010:349)提到保存語言的方式,最基本的是從語言記錄開始,從錄音(聲音與影像)、分析、以文字記錄,這些都是為了教育。而這些調查的語料也應該要有一個平臺可以收錄。

我們查詢國內外族語保存相關的資料庫發現,國外早已有像是AILLA、PARADISEC這種網站,是提供收集多媒體語言資料、檔案的平臺,一般人都可以將所持有的語言保存資料提供給該網,就會數位化的被建置,甚至有分級訪問權限的制度,因此吸引許多研究人員或是族人願意提供資料。而這些資料也歡迎其他研究者協助分析、轉譯,讓資料庫收錄的越來越豐富。反觀國內,目前尚未有這種形式的資料庫,因此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

從歷史的角度來檢視,原住民族的語言開始有文字的記錄約莫是從荷據時期的「新港文書」開始,到日據時期之後有多位日本語言學者如小川尚義、淺井惠倫、土田滋、森口恒一、月田尚美、野島本泰為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貢獻良多(李壬癸,2009)。而1968年基督教聖經公會也以羅馬拼音將聖經翻譯成族語版,1992年則由教育部出版,委託由中央研究院李壬癸教授編訂台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。台灣原住民族語言雖因口傳方式保存不易,所幸尚有外來的傳教士、學者的記錄,使許多珍貴的語料尚得留存至今,但由於早年影音記錄及保存的技術尚不發達,可能造成部分資料因此損壞或遺失,十分可惜。

綜上所述,如何應用現代技術,將族語記錄及保存,是首要之務,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基金會(原語會)即依據《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》於111年完成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平臺之建置,另亦配合111年至115年施行之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」,積極保存原住民族語料,以利後續研究或教學使用。


宗旨任務:

為保存原住民族語言,原語會依據《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》第9條建置「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」平臺,將收錄下列資料:

  • 典藏資料:未經轉譯之族語典藏資料,含各式文本圖檔或未處理之音檔。

  • 典藏語料:包含經文字轉譯之口語語料或有文字檔之書面語料

    1. 各式自然口語語料,如各地語言推動人員調查之語料。

    2. 族語新聞或族語節目等語料。

    3. 族語文學創作、族語文本等書面語料。

    4. 公文雙語書寫書面語料。

  • 平行語料庫(目前僅先開發阿美語語料庫)。

成立依據

依《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》第9條:「需建置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,積極保存原住民族語料」,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7年委託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(語發中心)開始規劃,2018年開始進行第一期資料庫建置,後經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基金會(原語會)承接本案,於2022年改版為「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」平臺。

  • 2017年由語發中心規劃
  • 2018年開始建置「數位族語資料庫」
  • 2020年開始規劃發展「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」平臺
  • 2021年開始建置
  • 2022年「原住民族語言資料庫」建置完成

本計畫由原住民族委員會(Conu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)指導,並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(Indigenous Languag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)執行。

請參考使用手冊(製作中)。